• 曉明女中
  • 百閱登峰
  • 自主學習
  • 曉圖Facebook
館藏查詢   登入 

新聞中的知識(帳號=學號;密碼=身份證號)

新聞中的知識2~990313新聞中的知識3~990326新聞中的知識4~990409新聞中的知識5~990423新聞中的知識6~990507新聞中的知識7~990521新聞中的知識8之1~990605新聞中的知識8之2~990605新聞中的知識116~990909新聞中的知識115~990825新聞中的知識117之1~990923新聞中的知識117之2~990923新聞中的知識113之1~990728新聞中的知識113之2~990728新聞中的知識112之1~990714新聞中的知識112之2~990714新聞中的知識111~990630新聞中的知識110之1~990617新聞中的知識110之2~990617新聞中的知識118之1~991006新聞中的知識118之2~991006新聞中的知識118之3~991006新聞中的知識119之1~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9之2~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4之1~990812新聞中的知識114之2~990812新聞中的知識120之1~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2~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3~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4~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5~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19之3~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9之4~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9之5~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4之3~990812新聞中的知識121之1~991117新聞中的知識121之2~991117新聞中的知識122之1~991201新聞中的知識122之2~991201新聞中的知識123之1~991215新聞中的知識123之2~991215新聞中的知識123之3~991215新聞中的知識124之1~991229新聞中的知識124之2~991229新聞中的知識124之3~991229新聞中的知識125之1~1000112新聞中的知識125之2~1000112新聞中的知識125之3~1000112新聞中的知識126之1~1000126新聞中的知識126之2~1000126新聞中的知識127之1~1000216新聞中的知識127之2~1000216新聞中的知識127之3~1000216新聞中的知識128之1~1000302新聞中的知識128之2~1000302新聞中的知識129之1~1000316新聞中的知識129之2~1000316新聞中的知識129之3~1000316新聞中的知識130之1~1000330新聞中的知識130之2~1000330新聞中的知識130之3~1000330新聞中的知識131之1~1000413新聞中的知識131之2~1000413新聞中的知識131之3~1000413新聞中的知識132之1~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2之2~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2之3~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2之4~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3之1~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3之2~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3之3~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3之4~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4之1~1000524新聞中的知識134之2~1000525新聞中的知識134之3~1000525新聞中的知識134之4~1000525新聞中的知識135之1~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5之2~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5之3~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5之4~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6之1~1000622新聞中的知識136之2~1000622新聞中的知識136之3~1000622新聞中的知識136之4~1000622

新聞中的知識133之4~1000511


論文登美國科院院刊
赤背松柏根蛇 斷尾搶龜蛋


【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文山長期研究台灣蘭嶼的赤背松柏根蛇,發現母蛇為爭食綠蠵龜蛋,若發現公蛇也來搶食物,會以「斷尾搶食」方式搶占領域優勢,甚至咬斷公蛇的「命根子」。

科博館副館長周文豪說,黃文山發現台灣赤背松柏根蛇在蘭嶼特有的領域行為,這篇論文5月3日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採用,是台灣生態科學論文首次登上該期刊。

黃文山說,他長期在蘭嶼觀察研究,當綠蠵龜母龜在沙灘下蛋埋妥離開後約3至7小時,赤背松柏根蛇就會出現在龜蛋窩附近,鑽入龜蛋窩大快朵頤。

黃文山指出,赤背松柏根蛇的泄殖腔會分泌一種刺激性的味道,龜蛋吸引其他赤背松柏根蛇覬覦,通常母蛇只要一聞到公蛇也到龜蛋窩搶蛋,會直接攻擊公蛇尾巴,雖然偶爾母蛇也會被攻擊,但母蛇不會有立即的疼痛感。

赤背松柏根蛇約35到70公分,黃文山觀察母蛇的尾巴短又細,附近沒有重要器官,公蛇的生殖器藏在尾巴前端,稍微凸出,且與尾巴一部分肌肉相連,一旦斷尾點太過靠近生殖器,公蛇無法忍受馬上逃脫,僅少數公蛇會被「一咬致命」傷及生殖器。

黃文山指出,全世界有2700多種蛇類,不能說其他蛇類沒有類似的斷尾攻擊領域行為,但至今尚未有其他蛇類的研究成果。

赤背松柏根蛇除了領域行為特殊,吃蛋的方法也很獨特。牠們會先用尖銳的上牙固定龜蛋,再以鋒利的下齒割破蛋殼,直接把頭伸入蛋內吸飲蛋黃,卻不吃蛋白,這種吃法不須張大嘴巴吞蛋,也不須吐出蛋殼的吃法,黃文山將它比喻為「開罐式吃法」。

黃文山認為,母蛇以斷尾策略確保能吃到龜蛋是因為負有傳宗接代的任務,牠們必須讓體型壯大成熟,才演化出這樣的領域行為,來獲取生殖能量。

 

【2011-05-06/聯合報/B2版/大台中綜合新聞】

沒聽過LO-LAT 美國人教你說台語
「謝謝」老詞彙 來台15年的丹布隆 首次聽乘客向公車司機致意 有感多數人不會講 改編童謠搶救


【記者柯永輝/嘉義報導】
來台15年的美國人丹布隆愛上台灣,自稱「新台灣人」,他最近在公車聽到有人向司機說「LO-LAT」,好奇詢問得知是台語「謝謝」的意思,但他詢問年輕一輩的台灣人,幾乎都不知道,他很感慨,除了用童謠改編成「The LO-LAT Song」上傳網路,還展開「萬人說LO-LAT」行動,希望搶救這個台語老詞彙。

「我有一個夢,希望白冰冰、澎恰恰、伍佰、吳宗憲、張菲等知名藝人,有一天能把LO-LAT歌錄成CD,讓小朋友和年輕一輩的台灣人能重新認識這個代表感恩的詞彙!」丹布隆知道他的心願不容易實現,但他相信有夢最美、事在人為。

43歲的丹布隆來自美國波士頓,他從大學畢業就開始到各國旅遊,包括歐美、日本等地,15年前應台灣友人邀請到嘉義旅遊,沒想到這麼一遊就不想走了,停下漂泊的腳步,把台灣當成第二個家,寫了「哈上台灣」、「哈上台灣夜市」兩本書,甚至說「將來我走後,把骨灰撒在嘉義的山上」。

丹布隆說,1個多月前在嘉義市搭公車,聽到一位歐吉桑下車時跟司機說「LO-LAT」,他覺得很納悶,詢問後得知是台語老詞彙,意思是謝謝別人幫我們付出的「勞力」,但是他詢問了許多大學生,還有幼稚園、小學生,幾乎都沒人知道。

丹布隆覺得這個詞的用意很好,若逐漸沒人使用而消失,非常可惜,於是把童謠「小星星」改編成「LO-LAT」歌,並錄了影音後上傳YouTube,希望讓台灣的幼稚園、國小學童朗朗上口,傳承這個感恩的詞彙。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OQ35wVU6Vc。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個詞彙,他也展開「萬人說LO-LAT」行動,要用錄音機錄下1萬人說「LO-LAT」,已有近百人響應。

 

【2011-05-01/聯合報/B1版/雲嘉.運動】

累了嗎 科博館解析睡眠奧祕


【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
「過勞」議題近日再度引發關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睡眠與工作安全特展」,透過科學角度解答睡眠對人體的幫助,現場還有互動遊戲,可以測試是否過度疲勞?還有解夢及睡眠之床,解答觀眾對睡眠時頭腦運作的奧秘。

科博館展示組研究人員楊中信指出,哺乳類動物睡眠時間比一比,睡最多是蝙蝠,每天要睡19.9小時、貓咪平均12.1小時、狗10.6小時,睡眠時間都多於人類平均需要的8小時。

人的一生大約有1/3時間用在睡眠。楊中信指出,科學研究顯示,睡眠能幫助身體組織修復、大腦學習與記憶,睡得少、睡不好,學習力和記憶容易退化,也會影響平日的表現。

展示現場佈置舒適愜意,有懶骨頭沙發,觀眾逛累了還能坐下來休息;最吸引人是「疲勞模擬駕駛機」互動遊戲,讓觀眾感受疲勞駕駛的危險性;還有1張12米的睡眠床,投影互動解析正確睡眠。

楊中信指出,台灣睡眠醫學會2009年統計,有20%國人有持續1個月睡不好的「慢性睡眠」症狀,一般人在每天凌晨3、4點體溫最低,精神狀況最不理想,容易做出判斷錯誤的決定。這項特展即日起展出至10月26日。

【2011-04-30/聯合報/B2版/大台中綜合新聞】

 

地 址:40462臺中市北區中清路一段606號
電 話:04-22921175 #462、#463
E-Mail:libr@mail.smgsh.t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