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明女中
  • 百閱登峰
  • 自主學習
  • 曉圖Facebook
館藏查詢   登入 

新聞中的知識(帳號=學號;密碼=身份證號)

新聞中的知識2~990313新聞中的知識3~990326新聞中的知識4~990409新聞中的知識5~990423新聞中的知識6~990507新聞中的知識7~990521新聞中的知識8之1~990605新聞中的知識8之2~990605新聞中的知識116~990909新聞中的知識115~990825新聞中的知識117之1~990923新聞中的知識117之2~990923新聞中的知識113之1~990728新聞中的知識113之2~990728新聞中的知識112之1~990714新聞中的知識112之2~990714新聞中的知識111~990630新聞中的知識110之1~990617新聞中的知識110之2~990617新聞中的知識118之1~991006新聞中的知識118之2~991006新聞中的知識118之3~991006新聞中的知識119之1~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9之2~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4之1~990812新聞中的知識114之2~990812新聞中的知識120之1~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2~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3~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4~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20之5~991103新聞中的知識119之3~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9之4~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9之5~991020新聞中的知識114之3~990812新聞中的知識121之1~991117新聞中的知識121之2~991117新聞中的知識122之1~991201新聞中的知識122之2~991201新聞中的知識123之1~991215新聞中的知識123之2~991215新聞中的知識123之3~991215新聞中的知識124之1~991229新聞中的知識124之2~991229新聞中的知識124之3~991229新聞中的知識125之1~1000112新聞中的知識125之2~1000112新聞中的知識125之3~1000112新聞中的知識126之1~1000126新聞中的知識126之2~1000126新聞中的知識127之1~1000216新聞中的知識127之2~1000216新聞中的知識127之3~1000216新聞中的知識128之1~1000302新聞中的知識128之2~1000302新聞中的知識129之1~1000316新聞中的知識129之2~1000316新聞中的知識129之3~1000316新聞中的知識130之1~1000330新聞中的知識130之2~1000330新聞中的知識130之3~1000330新聞中的知識131之1~1000413新聞中的知識131之2~1000413新聞中的知識131之3~1000413新聞中的知識132之1~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2之2~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2之3~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2之4~1000427新聞中的知識133之1~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3之2~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3之3~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3之4~1000511新聞中的知識134之1~1000524新聞中的知識134之2~1000525新聞中的知識134之3~1000525新聞中的知識134之4~1000525新聞中的知識135之1~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5之2~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5之3~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5之4~1000608新聞中的知識136之1~1000622新聞中的知識136之2~1000622新聞中的知識136之3~1000622新聞中的知識136之4~1000622

新聞中的知識135之2~1000608


進行XX的動作 考生不知是贅詞
電視新聞常常說 大家習慣成自然 基測列試題 答錯率很高 還向試委會抗議:這句沒錯啊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電視媒體常出現冗字贅詞,動不動就來句「進行一個某某的動作」。今年全國基測國文科就要考生挑錯,請學生勿習用「實施救援的動作」等錯誤語法;雖有考生提出質疑,但全國試委會開會決定,加「的動作」並不恰當。

 

國立陽明高中國文老師洪美雀說,許多學生受到電子媒體的影響,不僅口語表達的冗字贅詞變多了,甚至寫作時也經常錯用,例如「進行一個休息的動作」,但既是休息,還有動作嗎?常見的贅詞還有「做到了一個合作的部分」、「把我們所謂的筆,放在所謂的桌子上」等。

台北市明湖國中國文老師施教麟說,四、五年前「的動作」大量出現在電視上,學生紛紛仿效時,他還曾經試圖糾正,但是後來連校長、主任都跟著用,學校廣播也出現「請被記過的學生來做一個銷過的動作」,「大家都用習慣了,根本糾正不了。」

今年全國基測國文試題第三十二題,題目是某記者寫了篇新聞稿,要在電視晚間新聞播報,但因文句不通順,主編要求記者修正,請考生挑出改過後仍不恰當的文句。答案選項中,記者把「陸續展開一個救援的動作」改為「實施救援的動作」,但「的動作」為贅詞,仍不恰當。

有考生向試委會提出疑義,認為「實施救援的動作」句中,「實施」是動詞,「救援的」是形容詞,「動作」是名詞,並無不妥。負責出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國文老師開會決定,此處應改為「進行救援」或「展開救援」,不須贅加「的動作」,維持原答案不變。

曾芬蘭說,電視記者在連線時,常因時間緊迫,無法先把稿子寫好,出現許多似是而非、不太恰當的用法,但學生應該了解加「的動作」並不恰當。曾芬蘭說,與其他題目相較,這題因具誘答性,學生答錯率較高。

【2011-06-07/聯合報/A3版/焦點】

武昌實小校長 言論引熱議
教育是…「今睡好覺 明不跳樓」


【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
湖北省特級教師、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說:「有家長問我,從學校層面來講什麼是教育?我告訴他們,就是讓學生『今天睡好覺,明天不跳樓』。」這番論述,引起各方熱議。

武昌實小校長張基廣是在武漢一家教育研究院成立儀式上發表了這番言論。他說,當天報告內容是「教育的斷想」,聽眾是來自湖北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

在談到「我心目中的教育」時,張基廣用老子的「道法自然」、「和而不同」來概括,「教育應該尊重人的自然成長規律,同時應該注重人的個性化發展。」他補充說,「通俗地說,就是讓學生『今天睡好覺,明天不跳樓』。」

說這番話的緣由,張基廣說,作為一個校長和教育工作者,他常追問自己:「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生?什麼是老師?」因此演講時,他想把這話說給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聽。「睡好覺」就是要減輕負擔,學校、家長要給學生留下自主、自然、個性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不跳樓」涉及德育,學生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不會出現心理問題,能頂住未來社會的壓力和挑戰。

張基廣的言論,被與會的很多專家認為是折射了真實、嚴峻的教育現實。張基廣坦言,大陸教育的問題,大家都看得到,也確實存在需要改革的地方。當前大陸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負擔太重,壓力太大。

他說,這個問題的出現,究其根源就是教育方式沒有按規律辦,因而出現「揠苗助長」、「小大人」現象等一系列問題。

對於張基廣的這番話,有人贊同,有人反對。襄陽市一中副校長王勇提出質疑,「讓學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全部。教育還要讓學生懂知識、懂禮儀,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等。」另一名老師更直截了當地說,這樣理解教育有些淺,「教育哪是這麼簡單的事?」

華中師大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則表示,張基廣的這番話擲地有聲。他說,這些問題看似學校教育的問題,其實涉及方方面面,既與家長「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思維、學校一味地知識教育有關,也與社會重學歷、輕能力的觀念有關。

 

【2011-06-02/聯合報/A13版/兩岸】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7月就來了
重現北宋時期汴京城 不只會動 還有夜景 圖上的人好像要跑出來… 連希拉蕊看後 也大為驚嘆

 


【記者蔡永彬/上海報導】
腳夫趕著毛驢緩緩前行、虹橋上商賈百工絡繹不絕…這幅歷史課本裡出現過、描述北宋時期汴京城內景象的「清明上河圖」,七月將在台灣民眾眼前「動起來」;讓大家親眼看到他們的富足生活、親耳聽到他們的人聲鼎沸。

去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裡,這幅「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搭配遼寧故宮收藏的「明朝仇英版」仿作,被封為「國之瑰寶」其中一項,每天都吸引上萬群眾排隊。上海世博局副局長黃健之、台灣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昨天在世博園區行政中心簽約,世博局同意「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由金傳媒接洽在台灣展覽。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將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原作放大卅倍,利用投影設備變成長一百一十公尺、高六公尺的巨型螢幕;楊仁烽對它的形容是「看過大為驚嘆、沒看表示遺憾」。他說,去年上海世博中國館的人潮太多,並非所有人都參觀過,希望藉這次在台灣展出機會,讓台灣民眾在文化上有更大的「飽足感」。

世博人員透露,在製作這幅「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時,他們特別請了許多宋學專家參與,就當時人物的服裝和習慣提供意見;並以原作為藍本,加入了許多動作、想像。

黃健之指出,這幅清明上河圖不只會動,還有夜景,白天、晚上各兩分鐘交替出現;除了能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外,更增添原作的文化意涵和歷史價值。

楊仁烽表示,「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上的每一個角色都相當「突出」,好像要跑出畫來和觀眾打招呼;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看過後,也大為驚嘆。上海世博會結束後,「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曾經到香港、澳門巡迴展出;去年底中國館重新開幕,直到現在,排隊人潮盛況依舊不減。

【2011-05-29/聯合報/A5版/話題】

 

地 址:40462臺中市北區中清路一段606號
電 話:04-22921175 #462、#463
E-Mail:libr@mail.smgsh.tc.edu.tw